君山銀針|湖南名茶
君山銀針 是中國名茶之一。產(chǎn)于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,形細如針,故名君山銀針 。屬于黃茶。其成品茶芽頭茁壯,長短大小均勻,茶芽內(nèi)面呈金黃色,外層白毫顯露完整,而且包裹堅實,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,雅稱“金鑲玉”!敖痂傆裆珘m心去,川迥洞庭好月來!本茶歷史悠久,唐代就已生產(chǎn)、出名。據(jù)說文成公主出嫁時就選帶了君山銀針 茶帶入西藏。
君山銀針 始于唐代,清朝時被列為“貢茶”。據(jù)《巴陵縣志》記載:
“君山 產(chǎn)茶嫩綠似蓮心!薄熬截茶自清始,每歲貢十八斤!薄肮扔辍鼻,知縣 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槍,白毛茸然,俗稱“白毛茶”。又據(jù)《湖南省新通志》 記載:“君山茶色味似龍井,葉微寬而綠過之!惫湃诵稳荽茶如“白銀盤 里一青螺”。
清代,君山茶分為“尖茶”、“茸茶”兩種!凹茶”如茶劍,白毛茸然,納為貢茶,素稱“貢尖”。君山銀針 茶香氣清高,味醇甘爽,湯黃澄高,芽壯多毫,條真勻齊,白毫如羽,芽身金黃發(fā)亮,著淡黃色茸毫,葉底肥厚勻亮,滋味甘醇甜爽,久置不變其味。 沖泡后,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,徐徐下沉,再升再沉,三起三落,蔚成趣觀。
品質(zhì)特征
全由芽頭制成,茶身滿布毫毛,色澤鮮亮。其成品茶芽頭茁壯,長短大小均勻,內(nèi)呈橙黃色,外裹一層白毫。
制作工序
君山銀針 的采摘和制作都有嚴格要求,每年只能在“清明”前后七天到十 天采摘,采摘標準為春茶的首輪嫩芽。制作這種茶,要經(jīng)過殺青、攤晾、初烘、初包、再攤晾、復(fù)烘、復(fù)包、焙干等八道工序,需78個小時。
殺青
在20° 的斜鍋中進行,鍋子在鮮葉殺青前磨光打蠟,火溫掌握“先高(100~120℃)后低(80℃)”,每鍋投葉量300克左右。茶葉下鍋后,兩手輕輕撈起,由懷內(nèi)向前推去,再上拋抖散,讓茶芽沿鍋下滑。動作要靈活、輕巧,切忌重力摩擦,防止芽頭彎曲、脫毫、茶色深暗。約經(jīng)4~5分鐘,芽蒂萎軟清氣消失,發(fā)出茶香,減重率達30%左右,即可出鍋。
攤涼
殺青葉出鍋后,盛于小篾盤中,輕輕楊簸數(shù)次,散發(fā)熱氣,清除細末雜片。攤涼4~5分鐘,即可初烘。
初烘: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,溫度掌握在50~60℃,烘20~30分鐘,至五成干左右。初烘程度要掌握適當,過干,初包悶黃時轉(zhuǎn)色困難,葉色仍青綠,達不到香高色黃的要求;過濕,香氣低悶,色澤發(fā)暗。
初包
初烘葉稍經(jīng)攤涼,即用牛皮紙包好,每包1.5公斤左右,置于箱內(nèi),放置40~48小時,謂之初包悶黃,以促使君山銀針 特有色香味的形成,為君山銀針 制造的重要工序。每包茶葉不可過多或過少,太多化學(xué)變化劇烈,芽易發(fā)暗,太少色變緩慢,難以達到初包的要求。由于包悶時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