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飲茶起源與發(fā)展|茶文化的搖籃
外,有關(guān)茗飲和藝茶巴先蜀后的證據(jù),我們還可從有關(guān)史籍中找到某些線索。如《華陽國志·巴志》講到西周初年的情況時提到:“武王既克殷,以其宗姬于巴,爵之以子,……魚鹽銅鐵、丹漆茶蜜……皆納貢之。其果實之珍者,樹有荔支,蔓有辛蒟,園有芳蒻香茗,給客橙葵!
這里清楚記述到,在周初亡殷以后,巴蜀一些原始部族,一度也變成了宗周的封國,當(dāng)?shù)爻霎a(chǎn)的茶葉,和魚鹽銅鐵等各種方物,悉數(shù)變成了“納貢”之品。而且明確指出,所進(jìn)貢的茶葉,“園有芳蒻(竹)香茗”,不是采之野生,而是種之園林的茶樹。
對于這條史料,有人以西周沒有“子”的爵位,從而否定巴曾作為周的封國向周納貢的真實性。其實,周時巴有無成為周的封國,對于巴人可能向西周進(jìn)獻(xiàn)過茶葉,并無多大決定意義。因為如《史記》中所說,不是武王克殷以后,而是在“伐紂滅殷”的孟津盟師大會之時,包括巴族在內(nèi)的所謂“八百諸侯,不召自來”,周王在全國的宗主地位,實際就已經(jīng)確立了。
當(dāng)然,戰(zhàn)爭過程中的聯(lián)盟關(guān)系,并不會有戰(zhàn)后的臣屬和進(jìn)獻(xiàn)關(guān)系與義務(wù);但是,如《巴志》所說,“巴師勇銳,歌舞以凌殷人”,巴族這樣一個在滅殷戰(zhàn)爭中立有大功的盟友,周人在戰(zhàn)后至少亡殷后的頭幾年,不能不與巴保持一種禮尚往來的關(guān)系。
所以,《華陽國志》上列“茶蜜”一類方物,不是貢納,也當(dāng)是巴人在西周初年與中原相互贈賜和交流的一種貨單。應(yīng)該指出的是在巴蜀和巴人一起參加伐紂的部族,還有蜀人、庸、羌、?、微、盧、彭、#s煹鵲取5?牽?在《華陽國志》的這同一本書里,就只有《巴志》中提到西周初年貢有茶葉、園有香茗!當(dāng)然,這不能反過來就說周初除巴以外,四川其他地方和民族就不知道飲茶和不會種茶。不是這樣情況,但這也多少說明,至少到夏末周初,在巴蜀飲茶、藝茶,還是以巴人為盛的局面。
這一點(diǎn),我們從《華陽國志·蜀志》,也可得到較好說明。如其記說:“蜀王別封其弟葭萌于漢中,號苴候,名其邑曰葭萌”;這里反映二代蜀王,一個以“葭萌”名子,一個以弟名“葭萌”名邑,說明他們都極其尊崇葭萌。葭萌究竟是什么東西呢?明代楊慎作過考證:“葭萌,蜀郡名。萌音芒,方言蜀人謂茶曰葭萌,蓋以茶氏郡也。”
楊慎對四川地名“葭萌”的這段釋文,只講了以茶名地一層意思,沒涉及歷史;如追溯其初,是蜀王先以茶名子,地名是以人名氏地而來的。那么,蜀王以茶氏名,以茶名地,又何以能夠說明飲茶、業(yè)茶巴先蜀后和以巴人為尤呢?這里需要指出,這時的蜀王不是蜀人,用現(xiàn)在的話說,大概是“蜀藉巴人”了。很明顯,要是蜀裔之王,就不會用苴號候。
因為“苴”也即是“巴”。唐司馬貞在《索隱》中注說:“苴,音巴,謂巴蜀之夷!叭绻衍诤桶拖鄥^(qū)別的話,苴人大概是巴族移居四川以后繁衍出來的一支,是巴人的后裔。東巴西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