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蘇名茶:碧螺春
歷史傳說
碧螺春 歷史傳說
傳說一
相傳古時候有只仙鶴飛臨東山,一聲鳴叫,落下幾顆青褐色的種子,其種核得了湖島靈氣,長成了一望無際的茶樹。又傳古時東山莫厘峰上有妖精作怪,樵夫有上無歸。后一漁家姑娘上山采藥,發(fā)現(xiàn)山頂懸崖上有一株野樹苗,熏得人頭暈目眩,她無意中用帶魚腥味的手一捂臉,竟治了能致人死地的異香。漁姑把野樹苗連根拔起,栽種到了山下的一座破廟里,因她的名字叫碧螺,茶也因人而得名。
傳說二
還有一種傳說,從前東山有戶姓畢的茶農,蘇州城里有家羅姓茶商,后兩家珠聯(lián)璧合,城鄉(xiāng)聯(lián)營,茶葉生意一條龍,一時畢羅親傳為美談,由此他們經營的茶葉演化成碧螺春 了。
傳說三
還有一個更加動人的傳說,早以前,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,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伙子。兩人心里深深相愛著。有一年,太湖中出現(xiàn)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,揚言要碧螺姑娘,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(zhàn),一天晚上,阿祥操起漁戩,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,直到斗了七天七夜,雙方都筋疲力盡了,阿祥昏倒在血泊中。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,她親自照料阿祥?墒前⑾榈膫麆菀惶焯鞇夯。一天,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,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,心想: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,應該把它培育好,至清明前后,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,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,回家泡給阿祥喝。說也奇怪,阿祥喝了這茶,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。阿祥得救了,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。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,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,她倒在阿祥懷里,再也睜不開雙眼了。阿祥悲痛欲絕,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。從此,他努力培育茶樹,采制名茶!皬膩砑衍萍讶恕,為了紀念碧螺姑娘。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“碧螺春 ”。
史書記載
翻開史書,亦有關于碧螺春 的點滴記載。據東山名士金友理清乾隆年間著的《太湖備考》載:東山碧螺峰石壁,有野樹數(shù)枝,山人朱元正采制,其香異常,名嚇煞人香。
另據清代王應奎《柳南隨筆》記載,公元1675年清康熙在江南一帶巡游,到了太湖,巡撫宋犖進“嚇煞人香”。康熙以其名不佳,并根據茶的特點,才起芳名碧螺春 。
茶葉采摘
采摘有三大特點:一是摘得早,二是采得嫩,三是揀得凈。
采摘時間:每年春分前后開采,谷雨前后結束,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。
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,芽長1.6~2.0厘米的原料,葉形卷如雀舌,稱之“雀舌”,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 約需采6.8~7.4萬顆芽頭。
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,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,保持芽葉勻整一致。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,需費工2~4小時。其實,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,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,有利于品質的形成。
一般5~9時采,9~15時揀剔,15 時~晚上炒制,做到當天采摘,當天炒制,不炒隔夜茶。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,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,保持芽葉勻整一致。一般5~9時采,9~15時揀剔,15時~晚上炒制,做到當天采摘,當天炒制,不炒隔夜茶。
制作工藝
采摘芽葉的初展芽葉為原料。洞庭碧螺春 炒制需要高超的工藝,包括:高溫撲青(殺青)、熱揉成團、搓團顯毫、文火烘干四個工序。
炒制的特點:手不離茶,茶不離鍋,揉中帶炒,炒中有揉,炒揉結合,連續(xù)操作,起鍋即成。
主要工序:殺青、揉捻、搓團顯毫、烘干。
炒茶全憑雙手在鍋中不停地焙弄,掌握溫度,方能做到“干而不焦、脆而不碎、青而不腥、細而不斷”,整個炒制過程大概需要30分鐘(采摘越是往后的茶炒制時間越長,炒青炒制時需要1小時左右)。
高溫撲青
高溫撲青,也即殺青。當鍋底溫度達到150~180°C時投放1斤4兩鮮芽,高檔碧螺春 溫度稍低,低檔的則溫度稍高點。撲青時間大概在3~4分鐘,直到鮮芽略失光色,手感柔軟,稍有粘性,始發(fā)清香。撲青以抖為主,雙手翻炒,動作輕快。要求先拋后悶,拋悶結合,撲透撲均。先拋,以散發(fā)水分,揮發(fā)“青枝氣”,使茶葉清香;后悶,則加速抑制霉菌,使湯色清,葉底勻。拋得過長則不利殺透,易產生紅莖;之悶不拋,有黃熟味。悶拋結合,后期以悶為主,則清香持久,葉底柔勻,色澤嫩綠。
熱揉成團
熱揉成團,俗語“勘”。鍋底溫度控制在150~180°C,持續(xù)時間10-15分鐘,達到揉葉成條,不粘手而葉質尚軟,失重五成半。
手法:雙手按住殺青葉,沿鍋壁順一個方面盤轉,不使揉葉成團,開始時旋轉三四轉即抖散一次,以后逐漸增加旋轉次數(shù),減少抖散次數(shù),基本形成卷曲緊結的條索。其中的要點:加溫熱揉,邊揉邊抖。熱揉,因葉質柔軟,果膠質粘性較大,易揉緊成條,容易悶黃,產生悶熱氣。有時泡新茶碧螺春 茶色顯淡黃色,就是在這個階段把茶葉悶黃了,反之這個階段的茶葉是淡綠色的,泡出的茶水也是呈淺綠色。先輕后重,用力均勻。先輕揉4分鐘,如用力太重,茶汁會粘在鍋壁上,結成鍋巴,影響品質,妨礙操作,又易使芽尖斷碎,以后要重揉6分鐘,否則條索松,茸毛不顯露。揉后洗鍋,在揉捻時有茶汁流出,粘著鍋壁,形成鍋巴,故要將揉葉起鍋,洗掉鍋巴,以免產生焦火氣。
搓團顯毫
搓團顯毫。鍋溫55~60°C,持續(xù)時間12-15分鐘,程度:茸毛顯露,條索卷曲,失重七成。
手法:一手臂撐著鍋臺,將揉葉置于兩手掌中挫團,順一個方向搓,每搓4-5轉解塊一下,要輪番清底,邊挫團,邊解塊,邊干燥。
要點:搓團初期火候要低,如溫度過高則水分散失多,干燥快,條索松;中期茸毛初顯時要提高溫度,促使茸毛充分顯露;后期要降溫,否則茸毛被燒,色澤泛黃。
文火干燥
文火干燥。50~55°C,持續(xù)時間6-7分鐘,程度:茶葉有觸手的感覺。
手法:將搓團后的茶葉,用手微微翻動或輕團幾次,達到有觸手感覺時,即將茶葉均勻攤于潔凈紙上,放在鍋內再烘一下,即可起鍋。
沖泡技巧
正確的沖泡方法應當掌握好器皿選擇、水溫調控、投茶方式和沖泡技巧等四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沖泡的技巧主要有三個方面。
一是沖水時應高懸壺、斜沖水,使水流緊貼杯壁斜沖而下,在杯中形成旋渦,帶動茶葉旋轉。
二是沖水后加不加蓋要看茶、看水、看天氣。茶嫩、水熱、暑天可不加杯蓋;反之應加蓋悶茶。沖泡有些名茶可加蓋一分鐘左右,然后即掀蓋邊聞香,邊等待茶葉內的有效成分繼續(xù)慢慢浸出,不可蓋得時間過久悶壞了茶。
其三是續(xù)水要及時。頭一泡沖出的茶稱為“一開茶”或“頭水茶”。飲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水量時即應再加入開水,這稱之為續(xù)水。續(xù)水若太遲(等一開茶喝光了再加水)則二開茶的茶湯必定寡淡無味。
品飲方式
品嘗高級碧螺春 頗有情趣。
品飲時,采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,先沖開水后放茶;蛴70~80°C的開水沖泡。
當碧螺春 投入杯中,茶即沉底,瞬時間“白云翻滾,雪花飛舞”,清香襲人。
茶在杯中,觀其形,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,春染杯底,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。
飲其味,頭酌色淡、幽香、鮮雅;二酌翠綠、芬芳、味醇;三酌碧清、香郁、回甘,真是其貴如珍,宛如高級工藝品,不可多得。
飲用功效
碧螺春 功效:碧螺春 屬于綠茶具有抗衰老,抗菌,防癌,降血脂,瘦身減脂,防齲齒,清口臭,防癌,美白及防紫外線作用。
碧螺春 不僅是一種珍貴、高尚的飲料,飲碧螺春 更是是精神上的享受,是一種審美且具有藝術性的行為,是一種修身養(yǎng)性的方法。
碧螺春 以形美、色艷、香濃、味醇“四絕”聞名天下,為中國十大名茶,但若論功效,確與一般綠茶無異,歸納起來有:興奮提神、利尿、防齲、、助消化、清肝明目、醒酒、降血壓等。
貯藏方法
碧螺春 貯藏方法十分講究。
傳統(tǒng)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,袋裝塊狀石灰,茶、灰間隔放置缸中,加蓋密封吸濕貯藏。
隨著科學的發(fā)展,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,分層緊扎,隔絕空氣,放在10°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,久貯年余,其色、香、味猶如新茶,鮮醇爽口。
鑒別方法
產于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。銀芽顯露,一芽一葉,茶葉總長度為1.5厘米,每500克有5.8-7萬個芽頭,芽為白豪卷曲形,葉為卷曲清綠色,葉底幼嫩,均勻明亮。假的為一芽二葉,芽葉長度不齊,呈黃色。
江蘇名茶
碧螺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