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茶貯藏過程中的物質變化|白茶生化
標本除外,長時間貯藏的茶葉有一個共同特點——原料粗老。原因在于粗老原料做成的茶葉在感官上是令人不愉快的,長時間貯藏除了使其口感上比較醇和外,主要是能使消費者轉移視線,不去過多的注意其原料粗枝大葉,再加上部分商家一直炒作老茶的益處,便形成了如今的藏茶惡習。
有人說,某些原料很好的茶葉,如白毫銀針、天尖,也有人貯藏。這些純屬于暴殄天物,說起這些人神共憤的行為,那是深惡痛絕,不提也罷。總之消費者不要去購買那些長時間貯藏的茶葉,除非你不準備喝,作為紀念品。
言歸正傳,白茶一般是分為白毫銀針、白牡丹、貢眉、壽眉四類,相應的原料是單芽、一芽二葉,一芽二三葉,無芽原料。
以白牡丹為例,陳一年、陳兩年、陳三年、陳四年,陳二十年與新茶相比,在貯藏過程中的感官品質變化是:干茶色澤由灰綠轉為暗灰綠,再轉為紅片;香氣由毫香轉為醇正,再轉為陳香;滋味則由醇厚轉為純正,最后化作尚醇和;湯色由尚黃明亮轉化為橙黃略暗,最后轉為暗褐色;葉底由嫩黃尚勻齊到葉張尚軟,稍有紅張,最后到葉片暗褐。
再看白牡丹貯藏過程中品質成分變化,白茶在一年到四年的儲藏過程中,茶葉中茶多酚整體呈下降趨勢,除了兒茶素減少較多,其它多酚類下降趨勢并不大。其原因可能是貯藏過程多酚類物質的非酶性氧化,聚合形成褐色物質,使茶湯色澤加深,滋味退淡,轉化為其它物質,含量減少。
但是貯藏二十年的白茶已經檢測不到一般多酚類的存在了。不過卻檢測到一種黃酮含量極高,比新茶上升了兩倍多。其原因可能是茶葉在貯藏過程中多酚類物質結構發(fā)生了轉化,促進了黃酮類物質的形成。黃酮頗具藥用價值,這是炒作老白茶的唯一科學依據。
隨著儲藏年份的變化,咖啡堿含量在各年度間有所波動,但變化范圍很小,陳四年內白茶咖啡堿含量相差不大,這與咖啡堿的化學性質有關,咖啡堿系嘌呤堿雜環(huán)化合物,具有環(huán)狀結構而比較穩(wěn)定,在六大茶類的成分比較中,咖啡堿的含量相對于其他成分較穩(wěn)定。
但陳二十年白茶由于存儲時間較長,咖啡堿含量較低,相比新茶,下降極為顯著。一種茶葉貯藏后咖啡堿減少顯著,那么這個茶就是嚴重變質了,最好不要再喝,除非藥用。
氨基酸是構成白茶鮮爽味和香氣的重要成分,例如茶氨酸具有甜鮮滋味和焦糖香,苯丙氨酸具有玫瑰香味,丙氨酸具有花香味,谷氨酸具有鮮爽味。儲存年份較短時,白茶中氨基酸總量的含量差異不顯著,年份較久遠時,氨基酸含量極顯著下降。
新茶白牡丹中氨基酸含量是陳二十年白茶中氨基酸含量的十二倍,其原因可能是氨基酸在茶葉存放過程中會發(fā)生轉化、聚合或降解,與多酚類的自動氧化產物醌類物質結合形成暗色聚合物,生成色素類物質,造成氨基酸含量下降,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