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溯制茶歷史
重要的工作,若收藏不當則茶味將大受影響。育器是用來貯茶的工具,它以竹片編成,四周并糊上紙,中間設(shè)有埋藏熱灰的裝置,可常保溫熱,在梅雨季節(jié)時可燃燒加溫,防止?jié)駳饷箟膱F茶。
宋代的制茶方法
唐代均以苯青團茶為主,依形狀可分為八種等級(胡靴型、牛臆型、浮云型、拂水型、膏土型、地潦型、竹撬圣及霜荷型等,前二種為上極品,后二種為粗級品),至宋代對茶的品質(zhì)更為講究,宋帝皆嗜茶飲,尤其是宋徽宗趙佶,他不僅在藝術(shù)上有很高的成就,對茶也有深刻的研究,手著「大觀茶論」談?wù)?a href='http://m.ljmrzxjg.cn/'>茶事,更不惜出重金以尋新品種的貢茶,因此團茶種類不斷翻新,據(jù)宣和北苑貢茶錄所記,貢茶在極盛時,有四十余種品類,且在制茶技術(shù)更有一大步的進展。
據(jù)趙汝礪「北苑別錄」記載的團茶制法。較陸羽的制法又更精細,品質(zhì)也更為提高,宋團茶制法是采、揀芽、榨、研、造、過黃等七個步驟。
采茶
由于貢茶的大量需求,得訓練一批采茶工擔任采茶的工作,采茶要在天明前開工,至旭日東升后便不適宜再采,因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,茶芽肥厚滋潤如果受日照,則茶芽膏腴會被消耗,茶湯亦無鮮明的色澤。因此每于五更天方露白,則擊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時(約七點)鳴鉎收工,這是為控制茶葉品質(zhì),怕有人為增斤兩,摘取不合格的茶芽。采茶宜用指尖折斷,若用手掌搓揉,茶芽易于受損。由此亦可見其制作態(tài)度的認真。
揀芽
茶工摘的茶芽品質(zhì)并不十分齊一,故須挑揀,如茶芽有小芽、中芽、紫芽、白合、烏帶等五種分別。形如小鷹爪者為「小芽」,芽先蒸熟,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針細的小蕊制茶者為「水芽」,水芽是芽中精品小芽次之,中芽又下,紫芽、白合、烏帶多不用。如能精選茶芽,茶之色、味必佳,因此揀芽對茶品質(zhì)之高低有很大的影響,宋代對品質(zhì)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。
蒸茶
茶芽多少沾有灰塵,最好先用水洗滌清潔等蒸籠的水滾沸,將茶芽置于甑中蒸。蒸茶須把握得宜過熱則色黃味淡,不熟則包青且易沉淀,又略帶青草味如何才能中庸適當,這大概和茶師的制茶經(jīng)驗與技術(shù)有很大的關(guān)系吧。
榨茶
蒸熟的茶芽謂「茶黃」,茶黃得淋水數(shù)次令其冷卻,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份,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,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來,再用竹皮捆綁,然后放在榨床下擠壓,半夜時取出搓揉,再放回榨床,這是翻榨,如此徹夜反復,必完全干透為止,如此茶味才能久遠,滋味濃厚。其動作類似今之團揉,也許散茶的團揉即由此蛻變也未可知。
研茶
研茶的工具,用柯木為杵,以瓦盆為日,茶經(jīng)擠榨的過程,已干透沒有水份了,因此研茶時每個團茶都得加水研磨,水是一杯一杯的加,同時也有一定的數(shù)量,品質(zhì)愈高者加水愈多杯,如勝雪、白茶等加十六杯加,每杯水都要等水干茶熟才可研磨,研磨愈多次茶質(zhì)愈細,因此宋代可用茶末直接烹黠,茶末可連同湯一起引用。除了小龍鳳加水四杯,大龍鳳二杯外,其它均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