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尺蠖防治技術研究進展及展望(1)
報其蟲情非常重要。常用歷期法測報茶尺蠖的防治適期。朱俊慶(1996年)對歷時10年的田間防治適期調(diào)查資料的分析,提出防治適期回歸預測模型,認為茶尺蠖第1代防治適期與當年3月份的氣溫極顯著相關(r=O.976**),并建立了預測方程y=45.878-2.375x,歷史擬合率為98.85%。樓云芬(1992年)根據(jù)11年的第2代成蟲發(fā)生高峰期出現(xiàn)日的資料,采用時間系列優(yōu)選法對第2代茶尺蠖成蟲高峰日進行預報,預報結(jié)果與實際觀察相符合。該方法簡便,準確率高,可進行長期預報。呂文明(1993年)根據(jù)歷年的茶尺蠖始蛾日和誘蛾量的記載,經(jīng)統(tǒng)計分析,求得各代誘蛾高峰(誘蛾量為當代蛾量的50%)日(y)與始蛾日或前誘蛾高峰日(x)的回歸關系式,歷史擬合率除第4代較低外,其它符合率為100%。同時,也獲得除第1、第4代外,各代最高誘蛾量與前代日最高誘蛾量的回歸關系式。
3.為害損失與防治指標 對茶尺蠖的為害損失的估計主要表現(xiàn)在如下兩方面:一方面為食葉量測定,一方面為產(chǎn)量損失。呂文明等(1986年)通過試驗表明,茶尺蠖每頭幼蟲一生食葉量為(o.61正負0.06)g,在田間自然為害情況下每頭幼蟲造成的鮮葉產(chǎn)量損失為(0.7正負0.19)g。并以每畝次的化防成本費確定了茶尺蠖的防治標準為4500頭/畝,并作為茶尺蠖的國家防治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