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德華:武夷巖茶烘焙之我見|大紅袍烘焙技術(shù)
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有獨到之處,對巖茶品質(zhì)都起作用,其烘焙方法也是重要一環(huán)。
一、武夷巖茶之傳統(tǒng)烘焙方法
巖茶烘焙之場所:
傳統(tǒng)的焙茶場所稱為焙間,房屋結(jié)構(gòu)大都是土墻,一般多為二層,上為焙樓,下為焙間,深約7-10米,寬6-9米,下層高約為2.5米,上層為2米,焙間內(nèi)沿墻邊切成20-30個焙窿,磚、泥均可,焙窿規(guī)格為54公分左右,整排焙窿寬約80公分,高33公分,兩焙窿之間距26公分左右,整個焙間只正面開一大門(雙開)可用門調(diào)節(jié)風向,另與揉茶間的隔墻中開一長約100公分,高25公分小窗,用以直接傳遞揉好的茶葉(連揉茶歷)進行烘焙(火)。焙樓樓板鋪3 x 2 公分左右木條,間隔3公分,上鋪水篩狀竹席,屋頂多用木瓦條,蓋泥瓦以透氣(焙樓用做雨天或晚青萎凋用),在茶區(qū)未有電力之前,茶廠不分大小,模式大同小異,為武夷巖茶產(chǎn)區(qū)普通采用的方法。
巖茶烘焙之用具:
焙籠、焙篩、焙篦、軟簍、茶筑、地歷、谷斗、平面木四角架、焙鏟、焙刀、抹灰刀、灰瓢、火鉗等(附照片),不論過去和現(xiàn)在,只要采用炭焙,都必需有這些用具。
巖茶烘焙之材料:
木炭,多選擇硬木炭,現(xiàn)也有用竹炭和果樹炭(荔枝、龍眼)
01、初焙(也稱毛火、走水焙)
烘焙時間多從晚上7~8點鐘開始炒、揉、焙,打焙一般提早3~4小時。烘焙時采用明火,但無火焰,焙窟炭溫依次從高而低,炭表溫度一般在500℃左右。每焙籠大多只放700克左右茶葉攤放焙篩上(即一手炒鍋青葉量)茶葉距炭面距離約27公分左右,溫度約150℃,烘至底層茶葉半干即可翻拌,約需4~5分鐘,翻焙好的茶葉即移放下一個焙窟上(溫度稍低些),繼續(xù)烘焙,待全部烘至半干即可下焙,攤放在水篩上攤涼付揀這些作法上世經(jīng)七十年代前均普遍采用之后僅極少數(shù)茶農(nóng)尚有使用。
02、足火(復火)
足火是巖茶加工的一道關(guān)鍵工序,烘焙采用暗火(炭上蓋灰,第一次用芒萁灰),文火慢焙原則,全靠烘焙師傅根據(jù)烘焙的茶葉實際狀況而靈活掌握。巖茶的焦糖香即在這一時段出現(xiàn)。
初制茶從攤涼到揀剔,扇簸后一般約有10小時左右,這時茶葉已是半成品,接著就開始足火,由于沒有了梗片雜物,每籠投放約2~2.5公斤茶葉,只需2小時左右,焙窯溫度掌握在150 ℃左右(焙籠葉溫可達90℃左右)在焙茶葉在起焙前半小時,用地歷蓋在焙籠上,只留10公分左右空隙,目的是減少空氣對流,保溫“吃火”,一般情況下,茶本能一次到位焙制成精茶,具體標準是條索呈緊結(jié)裝狀,葉色轉(zhuǎn)變(呈寶光色)聞之有火香(焦糖香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