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毛蟲
中文別名:茶黃毒蛾
拉丁學名:Euproctis pseudoconsperas
分布區(qū)域:全國各產茶省均有分布。
1、形態(tài)特征
成蟲:體長6一13毫米,翅展20—35毫米。雌蛾體、翅黃褐色,雄蛾略小,體、翅黑褐色。雌、雄蛾前翅中央均有2條淡色帶紋,翅尖有2個黑點。卵:近圓形,淡黃色,堆集成橢圓形的卵塊,上覆有黃色絨毛。幼蟲:成熟幼蟲體長20毫米左右,體黃褐色,從前胸至第九腹節(jié)各節(jié)背側面有8個黃色或黑色絨球狀毛瘤,上簇生黃色毒毛。
蛹:長7—1-0毫米,黃褐色,密生黃色短毛,末端有1束鉤狀尾刺,外有土黃色絲質薄繭,繭長12—14毫米。
3、為害癥狀 幼蟲咬食葉片,嚴重時連芽葉飛樹皮、花和幼果都吃光。幼蟲體有毒毛,人體皮膚觸及會紅腫痛癢。
4、發(fā)病特點 江蘇、安徽、貴州、四川、陜西等省一年發(fā)生2代,浙江飛江西2—3代,湖南3代,福建3—4代,臺灣4—5代。以卵塊在老葉背面越冬。次年4月上飛中旬開始孵化。 2代區(qū),第一、二代幼蟲分別在4—6月、7—9月為害。 3代區(qū),第一、二、三代幼蟲分別在 4—5月、6—7月、8—10月為害。一般卵期7一15天,幼蟲期25—50天,蛹期10—30天,成蟲期2—10天。
雌蛾產卵于老葉背面幼蟲6—7齡,具群集性,3齡前群集性強,常數十頭至數百頭聚集在葉背取食下表皮和葉肉,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黃綠色薄膜狀。3齡后開始分群遷散為害,咬食葉片呈缺刻。幼蟲。老熟后爬至茶叢根際枯枝落葉下或淺土中結繭化蛹。成蟲有趨光性。
5、防治方法
1、在11月至次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塊,在1—2齡幼蟲期人工摘除蟲葉
2、在化蛹盛期進行中耕鋤草,清除枯枝落葉及根際培土(2寸左右),消滅蟲蛹。
3、在幼齡幼蟲期選用90%敵百蟲、25%亞胺硫磷、50%馬拉松、5%二溴磷、50%殺螟松或50%辛硫磷,每畝1—2.5兩(合1000—2000倍液),或10%二氯苯醚菊酯、2.5%溴氰菊酯、20%殺滅菊酯,每畝0.25—0.4兩(合6000—8000倍液)噴殺。
常用藥劑: 敵百蟲 亞胺硫磷 馬拉松 二溴磷 殺螟松 辛硫磷 二氯苯醚菊酯 溴氰菊酯 殺滅菊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