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青、烘青散茶|中國綠茶的歷史(六)
熟方退火,撤入篩中,輕團那(那通挪——作者注)數(shù)遍,復(fù)下鍋中,漸漸減火,焙干為度!边@是炒青綠茶的制法。
明代許次紓著的《茶疏》中,在“炒茶”一節(jié)記述:“一鐺之內(nèi),僅容四兩,先用文火焙軟,次加武火催之,手加木指,急急鈔轉(zhuǎn),以半熟為度。微侯香發(fā),是其候矣。急用小扇鈔置被籠,純綿大紙,襯底燥焙,積多候冷,入瓶收藏!边@是烘青綠茶的制法。
明代羅廩在《茶解》“制”一節(jié)中記述:“炒茶鐺宜熱,焙鐺宜溫。凡炒,止可一握,候鐺微炙手,置茶鐺中,扎扎有聲,急手炒勻,出之箕上,薄攤,用扇扇冷,略加揉挼,再略炒,入文火鐺焙干,色如翡翠!边@是小平鍋炒制。
關(guān)于“炒青”茶名,清代茹敦和《越言釋》中記載:“茶理精于唐,茶事盛于宋……今之撮泡茶,或不知其所自,然在宋時有之。且自吾越人始之。按炒青之名,已見于陸詩,而放翁安國院試茶之作有曰……日鑄(浙江紹興日鑄茶)則越茶矣,不團不餅,而曰炒青!
自從明代炒青綠茶盛行以后,各地很多炒青綠茶名品不斷涌現(xiàn)。諸如徽州的松蘿茶、杭州的龍井茶、歙縣的大方、嵊縣的珠茶、六安的瓜片等等。
明代以后,炒青、烘青綠茶的品飲方法,以“撮泡法”清飲為主。明代陳師《茶考》稱:“杭俗烹茶,以細(xì)茗置茶甌,以沸湯點之,名為撮泡!边@種撮泡清飲方式延續(xù)至今,在中國大江南北,仍是一種很普遍的飲茶方式。
綠茶的歷史
綠茶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