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以后的普洱茶史話
葉、人工采摘、低度產(chǎn)量”的老茶園,不是被改作新茶園,就是丟著任其荒蕪慢慢消失。
現(xiàn)在云南省的新茶園開發(fā)辟建非常成功,到了2001年全省的茶園達到256萬畝,為全國第一,年產(chǎn)茶量為8。16萬噸,茶品以綠茶、紅花、普洱 茶為主。
云南省的綠花分為“滇青”和“滇綠”。滇青是傳統(tǒng)的茶品,茶菁是用日肖曬干。滇青可以新鮮飲用,或加以陳放或蒸壓成型茶再陳化,稱為“陳年普洱 ”。滇綠是炒青、烘青或蒸青的毛茶,也稱作“云南綠花”。滇綠應(yīng)新鮮飲用,不宜陳放后發(fā)酵之后再飲用。滇青是曬干的,新鮮飲用時有一股日光氣味,而縣易于作胃。因此云南省內(nèi)大都喜歡飲用滇綠,只有些邊疆兄弟民族才飲用滇青的綠茶。
1940年宜良茶廠以小葉種“寶洪茶”研制成功炒青的“宜良龍井”綠茶。1945年墨江縣茶場,仿照日本蒸青的加工方法,研制成蒸青的滇綠茶品。1964年研制成大葉種茶烘青綠茶,由鳳慶、勐海、昌寧、臨滄、云縣等茶廠擴大生產(chǎn),推開省內(nèi)銷售市場,效果良好。目前云南省內(nèi)市場,以烘青的綠茶為主,烘青的滇綠茶品憶占據(jù)云南省綠茶市場大半,代表了云南綠花。
1939年初馮紹裘到順寧(鳳慶)地方,建了順寧茶廠,同年范和鈞到了佛海(勐海),又建立了佛海茶廠,同時引進了紅茶制造技術(shù),兩廠成功地創(chuàng)造“云南紅茶”生產(chǎn),開拓了與祁紅同名氣的“滇紅”的市場。1952年引進國外的紅碎茶技術(shù),1958年更引進了馬歇爾揉茶機和CTC碎茶機,全面推廣紅碎茶批量生產(chǎn),并推向國際市場,與印試阿薩姆紅花并駕齊驅(qū)。
普洱 茶是云南茶葉中傳統(tǒng)茶種,從前云南省內(nèi)的茶葉都稱為普洱 茶,近期因為有了綠茶和紅茶的生產(chǎn),所以使得普洱 茶的名稱變得很模糊。到底滇綠和滇紅算不算普洱 茶?其實在我們品飲普洱 茶的圈子里,都習(xí)慣把“應(yīng)用日光曬干的毛茶(青茶)所制造的散茶或型茶,加以陳化,稱為普洱 茶”。當然,一般的普洱 散茶就是滇青毛茶,而普洱 型茶是由滇青毛茶,再蒸過加工壓成一定的茶型,干燥后而成的。1939年以前云南省還沒有滇紅或烘青、蒸青的滇綠,所以在此之前,云南省生產(chǎn)的茶葉,基本都是普洱 茶品,F(xiàn)在生產(chǎn)的普洱 茶品,絕大多數(shù)是矮化灌木新茶園的茶菁,其品質(zhì)和特色,比較過去樟林喬木老茶園的普洱 茶,有了極大的差異。而縣城為了迅速銷售和馬上飲用,1973年以后,普洱 茶的制作工序中,增加了一定程度發(fā)酵作用,形成了普洱 熟茶,我們叫它“新樹熟茶”。目前臺灣地區(qū)的普洱 茶文化,是“品老樹生茶,而飲新樹熟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