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關(guān)沱茶集團的故事集:負重的茶馬古道
匹馬組成的馬幫,郭鎮(zhèn)明任馬鍋頭,到西雙版納買茶運茶,這在當(dāng)時也算是頗有規(guī)模的馬幫了。浩蕩的馬幫馱著本地出產(chǎn)的蘿卜絲、粉絲、土鍋等茶區(qū)的生活必須品,一路叮咚,跋山涉水向著景洪進發(fā)。
馬幫有許多行話、許多忌諱和講究。途中休息稱為“開稍”,埋鍋做飯叫作“開亮”。開稍時,馬鞍只能順著放,喻行程順利。開亮?xí)r忌燒對頭柴,喻財運亨通。吃飯時,馬鍋頭坐在飯鍋的正對面,對著馬幫行走的方向。盛飯時馬鍋頭第一個先盛,并要一層層地盛,不能“挖洞”,否則此行就會虧本。飯勺不準(zhǔn)放在鍋里,否則過河時馬會“放鴨子”,即掉進河里……大家認(rèn)真遵守著這些不可觸犯的規(guī)矩,以求老天保佑能平安歸來。
但是,千里馬幫之路,兇險不知何時驟至。民國13年(1924年),這支名噪一時的馬幫到景東時遭遇強盜搶劫,馬鍋頭郭鎮(zhèn)明在反抗中慘死于劫匪槍下,六十多人的馬幫能萬幸回到郭官營的不足二十人!這也成為了村里人走夷方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經(jīng)歷。長大后的郭長春,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子,為了維繼家業(yè),不得已子承父業(yè)走上趕馬運茶之路。
“茶馬古道兇險難測,種田豈不更好?”筆者問道。
老人聽罷,不禁悲傷地唱起來:“小云南(祥云舊時稱云南縣),三年兩季干,不走夷方咋吃飯?……”郭長春剛出道沒多久,他帶領(lǐng)的馬幫二十多人在臨滄遭遇土匪。土匪的機槍瘋狂地吐著火舌,兩個同伴中彈應(yīng)聲倒下;艁y中,有經(jīng)驗的趕馬人旋即拿出武器還擊,土匪的機槍手被擊斃。在接下來的槍戰(zhàn)中,大家雖然保住了性命,但土匪還是搶走了四匹馬和四馱茶葉。這一年,郭長春25歲。也許是趕馬人天生的勇氣,直面生死的殘酷并沒有讓他退縮,而是早早鍛造了他沉穩(wěn)、警惕的性格。然而,行蹤詭秘的土匪防不勝防。兩年之后,郭長春所在的馬幫在歸途中距臨滄不到10里路的深山中再次遭遇土匪。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槍戰(zhàn),這一次馬幫沒有死人,但依然損失了六匹馬、六馱茶葉和其它物資。
比起父輩和死去的伙伴,郭長春老人是幸運的,他歷經(jīng)10余年的馬幫生涯卻毫發(fā)無損,歷盡坎坷得以安享天倫。然而,不幸者大有人在。正如他唱的趕馬調(diào):“告別妻兒趕馬幫,老命送到大夷方。只有奶奶墳,不見爺爺墓;清明雨紛紛,兒孫痛斷腸。”這時,我們不禁想起村頭年深日久蒼涼的墳塋中,那些只有“祖妣”而不見“祖考”的老墳。一堆堆黃土下郁郁而終的老婦人啊,當(dāng)年該有多少思念,多少辛酸,多少悲愴!而清明祭祖的后人,更是“紙灰飛作白蝴蝶,淚血染成紅杜鵑。”
和郭長春老人有相似經(jīng)歷的彌渡縣黃礦廠村彭語老人,和我們談起當(dāng)年的馬幫生活,灑脫開朗、一身風(fēng)骨的他也禁不住凄涼地唱道:“砍柴莫砍葡萄藤,有女莫嫁趕馬人。”這位80有余身板硬朗的老人,現(xiàn)在還喜歡養(yǎng)馬,喜歡在空曠的山地間放開喉嚨來上幾段當(dāng)年的趕馬調(diào),甚至還珍藏著一些價值不菲的铓鑼、大鈴等馬幫器物。他12歲就與父親趕馬走夷方,到解放初期,已是遠近聞名的“馬鍋頭”。講到趕馬人的苦,他談得最多的還是遭遇土匪,他所在的馬幫就多次被土匪搶劫。
茶馬古道不僅土匪橫行,瘧疾也能奪人性命。瘧疾,俗稱“打擺子”,滇南茶區(qū)一帶氣候濕熱,蚊蟲繁多,是瘧疾的多發(fā)區(qū)。一些有經(jīng)驗的趕馬人雖說知道治療瘧疾的草藥,但喝了藥能否順利挺過這一關(guān),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。當(dāng)年和彭語老人一起走夷方的一位親戚,就在最后的一次趕馬途中死于瘧疾。穿行在景谷的深山密林中,他突然感覺渾身發(fā)冷,全身關(guān)節(jié)酸痛,匆忙熬制草藥喝后依然高燒不退,渾身像篩糠一樣抖個不停,不到五天的時間,這位壯實的漢子就變得身如紙片、眼眶凹陷、臉色枯槁。同行的人萬般無奈,只有眼睜睜地看著他身體一天不如一天,最后在痛苦的呻吟中命喪他鄉(xiāng)。時至今日,彭語老人還為此耿耿于懷、哀嘆不已。
艱險而漫長的茶馬古道,就這樣年復(fù)一年負載著趕馬人的苦難和堅韌,“把命系在腰帶上”,在歲月的長河中穿行,帶去藏區(qū)人民需要的茶葉。在采訪中我們走過一條“寡婦巷”,郭鵬昌告訴我們,巷子里幾乎家家有寡婦,其中一家人從祖母到孫媳婦都因丈夫走夷方而孀居。其境遇之慘,讓人噓唏復(fù)噓唏。
茶葉從景洪、普洱一帶運往下關(guān) 尚且如此,從下關(guān) 運到西藏又如何?
“正二三,雪封山;四五六,淋得哭;七八九,稍好走;十冬臘,學(xué)狗爬。”這首趕馬調(diào)說的正是進藏行路難的情景。有人計算過,從下關(guān) 到拉薩,全程約2025公里,單行一趟近90天,沿途海拔最高5500多米,山高坡陡,雪深路滑,稍不留意,馱著茶葉的馬匹就會摔下山崖,血本無歸。倘若遇到雪崩,人馬都會葬身雪中。然而,韌性和勇氣兼?zhèn)涞内s馬人依然日復(fù)一日、年復(fù)一年,在風(fēng)餐露宿中穿峽谷、爬雪山、渡大河……用生命帶去藏族人民視若血肉生命的茶葉,帶去他們的期盼與渴求。
穿行在歷史深處的茶馬古道,誰說只是一條商業(yè)通道?它分明是沿線各族人民用血和肉筑就的紐帶,是流動的血脈,在這幾千里的蜿蜒曲折中,不同的民族共同演繹了曠日持久,壯麗華美的茶馬古道文化,在這個過程中,各民族的感情也不斷加深。正如藏族英雄史詩《格薩爾》中所說:“漢地的貨物運到博(藏區(qū))……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”。
到了上世紀(jì)五十年代中期,滇藏、川藏公路相繼修通,歷經(jīng)歲月滄桑一千余年的茶馬古道,從此消逝了成群結(jié)隊的馬幫的身影,清脆悠揚的鈴聲也漸漸遠去,但是,結(jié)緣于古道的茶香卻一直盈盈環(huán)繞不曾散去,在歷史的進程中歷久彌香,一些茶葉品牌也在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,百年不衰,其中,下關(guān) 沱茶就是綻放茶馬古道中心大理的一朵奇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