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茶葉史記
張泓《滇南新語》(1755年)載,“女兒茶亦芽茶之類,取于谷雨后,以一斤至十斤一團,皆夷女采治。貨銀以積為奩資,故名”。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63回記述:“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說,該燜些普洱 茶喝,襲人、晴文二人忙說、煙了一茶缸子女兒茶,已經(jīng)喝過兩碗了。”
趙學敏《本草綱目拾遺》(1765年)載:“普洱 茶大者一團五斤,如人頭式。名人頭茶……每歲人貢,民間不易得也……普洱 茶清香獨絕也。普洱 茶膏黑如漆,醒酒第一,綠色者更佳,消食化痰,清胃生津,功力尤大也。”
吳大勛《滇南聞見錄》(1782年)記有:“團茶產(chǎn)于普洱 府屬思茅廳地方,茶山極廣,最為有益之物,煎熬飲之,味極濃厚,較它茶為獨勝。”擅萃《滇海虞衡志·卷十—》(1799年)稱:“普洱 茶名重于天下,此滇之所以為產(chǎn)而資利賴者也……入山作茶者數(shù)十萬人。茶客收買,運于各處,每盈路。可謂大錢糧矣。”
師范《滇系·山川》(1807年)載,“普洱 府寧洱縣六茶山:曰攸樂。即今同知治所;其東北229里曰莽芝;2助里曰革登;340里曰蠻磚;365里曰倚邦;520里曰漫撤。山勢連屬,復嶺層巒,皆多茶樹。”
民國時期茶事先興后衰
民國年間,東陸大學(今云南大學)校長為景谷縣鄉(xiāng)紳紀襄廷題詞“景谷之茶,衣食萬姓。莊嬌之后,在公一人”。當?shù)厝死帐瘶浔诳h內以表其功德。(按紀為清咸豐年問人,對發(fā)展景谷茶葉生產(chǎn)卓有成效,群眾身受其益,故立碑紀念。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購標準的代表樣,屬國家商業(yè)部主管標準樣之一。)
民國三年(1914)9月30日征集參加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陳列品中,有云南寧洱縣糯茶一封,那次云南陳列品總值銀元2000元,其中茶葉類值30元。民國五年(1916)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為現(xiàn)在的碗形沱茶,這是經(jīng)歷了多年的儲、運、銷售工作實踐,幾經(jīng)演變而形成的造型,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。碗形窩部有通風透氣,防止霉變的作用,成為暢銷國內外品種之一。當時下關永昌祥沱茶負有盛名,因其配料有特點,取勐庫茶香味濃厚,鳳山茶兼具外形美觀之優(yōu)點,故產(chǎn)品盛銷多年不衰,為其它牌號沱茶所不及。
民國九年(1929)在昆明設立云南茶務講習所。
民國十二年(1923)在佛?h南糯山設立云南省立第一茶業(yè)試驗場。
民國十四年(1925)柴萼《梵天廬叢錄》記有,“普洱 條產(chǎn)云南普洱 山,性溫味厚,壩夷所種,蒸以竹箬成團裹,產(chǎn)易武、倚邦者尤佳,價等兼金,品茶者謂:普之比龍井。猶少陵之比淵明,識者韙之。”, 據(jù)歷史文獻記載,云南在商周時期濮人就種茶以作員,三國時期種茶頗負盛名,晉。時規(guī)模發(fā)展,唐、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,明代名茶問世,清代極為鼎盛!对颇贤ㄖ尽、《普洱 府志》和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》都有“以茶為市”、“仰食茶山&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