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茶貿易故事1
士農(nóng)樂業(yè),鹽茶通商”的繁榮景象。道光年間,普洱 一帶的商業(yè)達到了鼎盛,且有行商、坐商和貨郎之分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,隨貢茶和大眾茶的用量日增,茶山年產(chǎn)茶增至十萬擔,運量隨之增大,遂由茶商、士紳出錢,鋪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馬驛道,全長211公里,全為青石板鋪成,避免了道路的泥濘。
明清兩代,在“茶馬古道”之外,還以普洱 為中心,向外輻射出四條“茶馬大道”。一是由普洱 至昆明的“官馬大道”,歷史上的普洱 貢茶經(jīng)此道運往昆明,然后轉運京城。從長江下游而來的客商,以及滇中、滇東地區(qū)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員到普洱 ,均走此道。二是由普洱 至瀾滄的“旱季茶馬大道”,自普洱 起運茶葉,經(jīng)思茅糯扎至瀾滄縣,再至勐連縣而后到達緬甸。三是由普洱 至越南萊州的“茶馬大道”,由普洱 起運茶葉,經(jīng)江城縣至越南萊州,然后轉運至歐洲。四是普洱 至打洛的“茶馬大道”,此系“官馬大道”的延伸,自普洱 經(jīng)思茅、車里、佛海至打洛,然后到達緬甸的景棟。在今天的普洱 縣境內,還保留有三處較為完整的“茶馬大道”的遺址,見證著普洱 茶貿易在歷史上曾經(jīng)的繁榮與輝煌。
同治年間,普洱 各地因遭受“白旗下壩”五年爭戰(zhàn),茶市不興,各地茶商漸撤,茶園荒蕪,茶業(yè)一度衰落。清末,普洱 的茶業(yè)漸漸衰落。光緒年間,茶市又復活躍,私商恢復,寧洱縣城有秦晉、兩廣、四川、江西、兩湖及玉溪、建水、石屏、盱江、通河等會館十余處,商號180余家,其中較大商號有“協(xié)太昌、同心昌、榮和昌”等20余家,這些商號多數(shù)經(jīng)營并加工茶葉。在寧洱加工的普洱 茶有毛尖、芽茶、小滿茶、緊團茶、改造茶、金月天等品牌,外型為團餅、方磚、牛心和人頭團茶等。思茅廳內,設有茶葉總店,除專制“八色貢茶”外,還加工各種緊團茶、園餅茶和毛尖茶。民間專業(yè)加工銷售茶葉的較大商號有“恒和園”、“裕泰豐”、“雷永豐”等10余家,生產(chǎn)園餅、方磚、緊團茶和雙喜牌茶。較大商號有“鼎光恒”、“同仁利”、“裕泰豐”、“信仁和”、“廣益祥”等數(shù)家。漢族商人、地主還以客戶身份進入易武產(chǎn)茶區(qū),利用“夷民難以撐持門戶”的時機,典進茶林,在易武、勐海開設茶莊,收購茶葉。(meili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