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枚武夷品巖茶|茶文化趣談
一杯啜盡一杯添,
笑煞飲人如飲鳥。
云此茶種石縫生,
金蕾珠蘗殊其名。
雨淋日炙俱不到,
幾莖仙草含虛清。
采之有時焙有訣,
烹烹有方飲有節(jié)。
譬如曲蘗本尋常,
他人之酒不可沒。
我震其名愈加意,
細(xì)咽欲尋味外味。
杯中已竭香未消,
舌上徐嘗甘果至。
嘆息人間至味存,
但教魯莽便失真。
盧仝七碗籠頭吃,
不是茶中解事人。
詩中的“閩人種茶當(dāng)種田”和“我來竟入茶世界”兩句,寫出了武夷山栽種茶樹的普遍性!耙槐ūM一杯添,笑煞飲人如飲鳥”,寫出了他起初對飲功夫茶的陌生感。飲過幾杯之后,他才真正地體會到“我震其名愈加意,細(xì)咽欲尋味外味”的飲茶最高境界。
袁枚從自己的飲茶體驗中,還總結(jié)出一些飲茶的經(jīng)驗。他每到外地品茶都習(xí)慣于與他的家鄉(xiāng)錢塘的龍井相比,而且都給予符合實際的評價。譬如,他品嘗到太湖的陽羨茶,得出的結(jié)論是“茶深碧色,形如雀舌,又如巨米,味較龍井略濃”;品嘗到洞庭君山茶后,得出的結(jié)論是“色味與龍井相同,葉微寬而綠過之”等等。
他體驗到烹煎出一壺好茶,要具備三個條件,就是茶好、水好、火候好。烹煎茶的水以貯藏的天然泉水、雪水為佳,“水新則味辣,陳則味甘”。至于烹茶的火候,他認(rèn)為“烹時用武火,用穿心罐一滾便泡,滾久則水味變矣,停滾再泡則葉浮矣。一泡便飲,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!痹哆積累了收藏茶葉的方法:“收法須用小紙包,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,過十日則換古灰,上用紙蓋扎住,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!边@些經(jīng)驗之談已成為飲茶、烹茶的寶貴財富。
袁枚武夷品巖茶
茶文化趣談